近期,江蘇農墾多個項目迎來新進展。從增強糧食處理能力的烘干線,到提升農機應急保障能力的服務中心,再到涉及特色產業拓展的菌菇產業基地,一系列工程的扎實推進,正為區域農業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與產業發展的根基。
糧食烘干是歸倉的“最后一關”,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一環。10月上旬,蘇墾農發黃海分公司1200噸/天烘干線(二期)項目正式竣工投產。作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關鍵舉措,該項目新建2組烘干系統,每組配置5臺60噸/批低溫循環烘干機,日均烘干能力達1200噸。配套建設還包括熱風爐房2棟、卸糧棚2棟、設備用房2棟、鋼制筒倉4座、脈沖集塵間2棟,以及5500平方米地面道路工程,形成完整高效的烘干作業體系。
該烘干基地的建成,標志著蘇墾農發黃海分公司實現了從種植、收割、烘干到倉儲的全產業鏈閉環。該基地不僅能有效降低糧食損耗,更顯著提升糧食品質與市場競爭力,成為保障區域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
“耕、種、收”環節高效協同,離不開農機應急保障能力支撐。在江心沙農場16大隊,蘇墾農發南通片區農機社會化服務應急保障中心建設現場一片忙碌。挖掘機、推土機、運輸車有序作業,工人們緊鑼密鼓推進工程進度。該項目占地約6232平方米,自9月底啟動以來,施工單位科學組織、統籌調度,全力推動項目早建成、早投用。整個項目計劃工期100天,預計2025年底前完成農機倉庫等主體工程總量的70%以上。
據項目負責人李瀚然介紹,當前蘇墾農發江心沙分公司農機具多為露天停放,損耗問題突出。面對本部及外拓區域總計近2.84萬畝的種植面積,現有農機力量已難以滿足需求,社會化服務存在明顯短板。該中心建成后,將輻射南通片區三家單位,實現農機資源共享,并通過建立協同服務機制,開展跨區作業、應急防災等綜合服務。同時,項目將強化農機手與管理人員培訓,培育“機農合一”復合型人才,并加快推廣信息化、智能化農機技術,提升水稻育秧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全面助力農業提質增效。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農場公司加快實現產品有特色、產業成規模。在淮海農場菌菇產業基地一期項目現場,1、2號廠房已展現出整齊的主體輪廓。項目總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在規劃之初立足高標準、全鏈條,建成后將涵蓋多個功能區域,設有專業化的菌種生產區和營養包生產線,保障菌菇培育的基礎供給,還配備標準化發菌房,為研究菌菇生長提供適宜環境,設置出菇實驗室、生理生化實驗室,為菌菇品種改良、培育技術優化提供科研支撐。
廠房內,工人正操作專業設備進行金剛砂地坪收光作業。項目負責人趙強介紹,所采用的金剛砂地坪耐磨性能達普通混凝土地面的3-5倍,可完全適應菌菇生產中頻繁的設備移動與高強度清潔需求,設計使用壽命超過20年。截至目前,項目已完成鋼結構搭建、屋面墻面彩鋼板安裝,金剛砂地坪施工也進入收尾,總工程進度約達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