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工地上,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辣椒種植區內,工人們正在采收辣椒;玉米育種試驗田里,標注著各種代碼的玉米新品種植株整齊挺拔,一個個玉米果穗飽滿……在貴州省貴陽市貴安新區馬場鎮的田野里,處處一派創新實干景象。這里是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設立的玉米、油菜、小麥試驗基地,也是貴州種業科技創新的主陣地。
2024年11月15日,《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貴陽糧油作物試驗基地共建協議》簽署;今年4月,建成投用501畝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貴陽糧油作物試驗基地。不到一年的時間,崖州灣國家實驗室、承接科研試驗的貴陽團隊和以貴陽市農業試驗中心為運行主體的“三方團隊”全面入駐,各項試驗、區試有序推進,以崖州灣貴陽基地為核心區的產業發展初步集聚形成。一個以種業試驗創新、糧油高效種植、和美鄉村建設、農旅等融合發展的“貴州省貴陽市山地農業種業創新基地”和種業小鎮初現端倪。
體制機制創新的種子正萌芽
“圍繞貴州夏播、黃淮海區域種植習慣,有‘國創玉001’等6個試驗品種在種植;圍繞西南地區中高海拔春播耐寒品種,有‘國創玉148’等品種在試驗種植……看對面有個高一點的牌子,就是貴州省的玉米區域試驗點,里面就有最新開設的12個品種參試的高密度組區域試驗……”沿著崖州灣貴陽基地的田間小道前行,貴陽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種子發展服務站站長王德甫,如數家珍般地向記者介紹著基地的情況。
“通過共建試驗基地這一平臺,我們將共同致力于種質資源的創新、關鍵基因的發掘與利用、高效育種體系的建立、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以及相關的教育培訓工作。”王德甫說。
崖州灣貴陽基地是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在西南地區首個糧油試驗基地。為此,貴州打破部門、團隊、體制限制,從省、市科研單位和企業選拔材料創制、品種選育能力強的30名優秀育種人才,采取老中青結合方式組建玉米、小麥、油菜省級科研育種團隊,立足貴州實際選育突破性品種。
在對外交流方面,崖州灣貴陽基地建設以來,崖州灣國家實驗室錢前院士,首席科學家郭亮、李立會,高級科學家陳澤輝、張祖新等多次赴貴陽基地開展品種測配、材料繁殖、單倍體材料觀察等工作。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省級團隊赴崖州灣國家實驗室開展育種技術交流、學習考察,雙方建立了良好的溝通協作機制。
崖州灣貴陽基地立足貴州實際,聚焦大面積單產提升實施良種攻關。玉米方面,從稀植大穗轉向高產耐密宜機,充分挖掘貴州玉米抗性基因,選育高產優質、抗病耐瘠、適宜機收的新品種。小麥方面,針對適合醬酒工藝和貴州生態氣候特點,制定評價制曲小麥品種的理化指標和本土化種植方案,推動醬酒制曲小麥種源自給和生產本土化。油菜方面,針對目前“油研2020”等高油高產品種生育期較長、存在接茬問題,重點攻關選育生育期180天以內的早熟、抗根腫病品種。
種業振興行動實施以來,貴州建成5個育種科研基地和4個品種展示評價基地、水稻矮稈基因(sdlr5)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5個主要農作物品種通過省級審定、油菜品種“油研2020”與水稻品種“筑優筑農絲苗”雙雙入選2025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實現全省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零的突破。
發展的種子在播撒
一個試驗基地對一個地方的發展究竟能夠產生多大的影響?
崖州灣貴陽基地核心區占地501畝,匯集崖州灣、貴州核心育種專家材料,開展玉米、油菜、小麥育種科研試驗,種植各類遺傳材料4.29萬份,為貴州選育產量更高、品質更好、適應性更強的好種子。
這個501畝的核心基地不斷地外延和拓展,產業發展實現初步集聚。
在馬場鎮,記者看到占地231畝的頭部種業企業玉米品種展示區內,吸引了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10家聚集發展,種植品種319個,形成玉米種業資源集聚效應;占地867畝的陽雀湖辣椒產業專區,聯合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校長鄒學校團隊、中國農業科學院辣椒首席專家王立浩團隊,專項選育“貴州辣子雞專用辣椒”;占地543畝的水稻示范推廣區,正在開展“矮稈基因”等水稻品種科研示范種植。
不到一年的時間,2000多畝產業集群,不僅涵蓋了育種試驗、品種展示,更建成了集育種、種植、園藝、旅居、培訓研學、社區功能于一體的產業發展集群。這樣的產業集群,不僅有利于科研力量的集合,更為當地群眾增加就業機會、增加收入提供了可能。
在陽雀湖高山特色辣椒全產業鏈項目基地,青蔥的辣椒樹枝頭掛滿了嬌嫩的辣椒,三五成隊的村民正在忙碌采摘。一個個色澤鮮亮、個頭飽滿的辣椒在村民的雙手翻飛間,被熟練地采摘下來,裝入籮筐。
“一天能采400斤以上,5毛錢一斤的工資,一天就能賺200多塊錢。”平寨村村民羅葉珍一邊麻利地采摘,一邊笑著告訴記者,她抬著的籮筐里,青翠的辣椒逐漸堆成了小山。
走進大棚種植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集中展示和試驗棚。這里匯集了來自貴陽、遵義、畢節等貴州各地的10余個辣椒品種,每一列辣椒前都豎著醒目的標識牌,詳細記載著辣椒的口感、外形、采摘標準和畝產量等信息。
在大棚最里端,陽雀湖辣椒的延伸品種——陽雀湖炒肉專用椒和太空椒的樣品長勢喜人。標識牌顯示,陽雀湖炒肉專用椒香辣味濃郁、皮薄肉脆,大棚畝產量高達7000斤以上,露天種植也能達到4000斤以上。
“這個占地近5畝的大棚,是我們收集各種辣椒種植信息、培育適宜本地使用的辣子雞專用椒的‘實驗室’。”貴州陽雀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康說,以基地作品質示范,對農戶進行系統培訓,以點帶面,公司計劃3年內帶動農戶3000戶以上、種植5000畝以上。
在基地的核心地塊,土地已經平整完畢,這里即將建設冷鏈分揀中心、培訓和展示中心、育苗中心,預計今年內完工,加工廠房和科研樓也將在明年建設投用。蔣康說:“通過品種提純、標準化種植,我們要打造貴州高質量山地特色辣椒區域品牌。”
力筑種業創新高地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種業發展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當前面臨哪些瓶頸制約?
“種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0時代是農家育種,2.0時代是雜交育種,3.0時代是分子育種,4.0時代是‘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育種。我國還在2.0至3.0時代之間。”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處長高捷說,共建一個國家級基地,充分利用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在生物育種關鍵技術、核心種質資源創制及品種精準培育的領先優勢,圍繞貴陽糧油作物試驗基地打造種業小鎮集群發展,發揮種質豐富、試驗場景多樣等資源,加速推動糧油作物育種從2.0向4.0轉變,補齊油菜、玉米、小麥等作物選育短板。
把崖州灣貴陽基地建成山地農業種業創新基地,不僅是對貴陽,乃至對貴州都是一個巨大挑戰。
“我們要在資源引進、材料創制、南繁加代、材料組配、組合測試、抗性鑒定、品種展示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科研取得實效,努力打造西南種業創新高地。”高捷說。
首先,人才培養和儲備是關鍵。王德甫坦言,盡管每年崖州灣國家實驗室都會派專家來指導工作,地方也推薦優秀人才赴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跟班學習,但這種培養范圍還是太小。
“要加強育種基礎人才培育,重視種業高職人才及繁種、推廣專職人才的培養,發揮知名高校作用,提高種業生源綜合素質,努力培養育種‘工匠’。”高捷說,此外,還要出臺種業人才交流引用政策,鼓勵科研人員以科技特派員、技術入股、自主創業等靈活方式進入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
其次,“繁種”存在“痛點”,“種業全產業鏈發展”的探索實踐尚在起步。目前,貴州僅有貴州筑農高科種業有限公司一家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A證企業,其他的種業企業大多屬于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擴繁能力不強、產銷規模不大、輻射區域不廣、市場占有率不高、品牌影響力不強等問題。為此,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旱糧研究所研究員任洪說:“在培育種業振興‘領頭雁’方面,貴州應加快培育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技術先進、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重點扶持本土企業,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實現種源自主可控,推進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第三,育種4.0階段需要投入大量基礎設施、高精尖儀器設備,也需要長期的表型數據測量積累。而育種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獲得的財政支持較少,雖具有較高的創新積極性,但難以承擔較高的育種風險,其種業創新發展受到制約。貴州金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迅建議,要創新生物育種多元化投入機制,持續穩定增加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政策性銀行提高種業貸款規模,引導風險投資基金加大對種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
來源:農民日報(https://szb.farmer.com.cn/nmrb/html/2025/20251021/20251021_1/nmrb_20251021_13135_1_1980395485681258511.html)



